土地,他们都是农业工人,农场的土地不对农民进行分配。
农场的作用,主要起调节作用和托底作用。
现在的农场就为了调节农作物市场,试验新式的良种和种植技术。
强制给百姓推广一些,新种子和新种植技术,他们会非常抵触。
但有农场作为示范区,让百姓见识到新技术的强大。
之后再推广新技术,就变得非常容易。
主要河道为了防止洪涝灾害,都需要留有泄洪地点。
各大农场,就安置在这些重点地带,优先充当泄洪地。
王壮听到秦王殿下的问话,他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秦王殿下,您打下四川之后,户部就安排原先收拢的流民,分配到四川。
他们能在四川分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农场的青年,全部赶去四川,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现在留在农场的人,都是失去家人的老年百姓。
他们在农场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现在收割,他们用机器还能完成。
等到春耕的时候,劳动力就会短缺。
我已经向上面打报告,我估计秦王殿下还没有看到。
和我们一样的农场,还有很多。”
苏河点点头,表示他记下了这个事。
“这事儿我先记下,会安排人员到农场,你们快去收割水稻,别耽搁粮食入库!”
苏河准备把一些归化的土人,优先安排到农场中,让他们彻底归化。
让他们和农场中的汉人通婚,通过华夏文明强大的融合力,把他们融合成汉人。
王壮听到秦王殿下的吩咐,立刻带领汉中农场的百姓,赶着牛车下田收割水稻。
水稻田现在没有完全干透,牛蹄子踩在水稻田中,陷入淤泥里。
老黄牛作为耕牛,早已经适应这种情况,它在水稻田快速的行进着。
老黄牛拖着收割机,快速收割着稻田的水稻。
赶着牛的老年人,看到收割机刀片有些高。
他拽停大黄牛,调整收割机器刀片的高度。
“架。”
他一抖缰绳,老黄牛继续在稻田中移动。
水稻收割机锋利的刀片,轻易割断了水稻秸秆。
它们经过水稻收割机的梳理,整齐的倒在收割机的两边。
后方有农场的农民,开始把倒下的水稻捆扎起来。
搬运到后方的牛车上,拉到农场晒谷场,那里有脱粒机对水稻进行脱粒。
张祐枫看着收割机收割水稻的场景,震惊道
“现在收割水稻,竟然变得这么容易。
这些老年人可以使用机器,轻松收割水稻。
那百姓家里的农妇,他们也能使用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
这样一来,剩余的青壮,就能投入到更多的重体力工作。”
钱富文站在张祐枫旁边,听到他的话,道
“现在还不行,收割机的价格太高,牛的价格也很高。
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收割机,他们依然选择用艰苦的劳动,用镰刀收割自家的田地。
但现在也有些富农,购买收割机,其他人可以租用他的服务。
很多人用一笔不多的钱,让富农帮忙收割田地。”
苏河听到他们两人的谈话,道
“钱爱卿说的对,现在收割机成本太高,效率也有些低。
百姓们收割田地,还是以人力为主。
百姓传统思想认为自己的劳动不值钱,让他们出钱购买收割机服务,略有积蓄的人家也舍不得。
现在不想自己下田用镰刀收割,雇用收割机帮忙。
主要是村中做小生意的富户和之前的士绅。”
苏河说出各地调查上来的报告。
现在收割机,在百姓之中使用率很低。
别说是现在这种简单的收割机。
哪怕后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收割机。
华夏大地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时,机械收割价格又很低,农民这才选择使用收割机。
乡村中使用最广泛的机器是脱谷机和碾米机。
人力脱谷的效率太低,脱谷还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不趁着天气好,完成脱谷工作,对粮食进行晾晒,粮食很容易发霉。
舂米太过劳累,效率也极低。
村民们宁可用这个时间出去打工,他们也绝不会自己舂米。
他们把水稻和小麦交给乡里的小型碾米厂,十几分钟就能加工完。
苏河带着文武官员,观看一会儿水稻的机械收割。
他对众人说道“我们去前方小麦田,看一看冬小麦种植。”
苏河说完,他先登上马车,前往冬小麦种植基地。
其他官员也登上马车,跟着苏河的马车走。
第140章 冬小麦(2/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